注:转自深圳侨务
深圳经济特区已建立40年。深圳,这个神奇的名字,几乎伴随了我的一生,虽然我已漂洋过海移居新西兰,“深圳”这两个字,在我心中却永远有着最重的份量。大多数的新西兰本地主流族裔对深圳没有太多的了解,每当同他们交流时,我常常自豪地向他们介绍各种深圳之最,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解释特区奇迹,我总是满腔热情地用很多实例和数据让他们明白深圳相比北京、上海等城市,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!
“来了就是深圳人”,我虽非出生于深圳,但我和深圳一起成长:我在深圳上小学、中学、大学,毕业后也一直在深圳工作,直到出国定居。我亲身经历了这个城市从无到有的神奇过程,见证了她史诗般的独特历史和定位。直到今日,我最亲爱的家人、朋友、同学、同事也都在深圳安居乐业。深圳永远是我的家,是我不二的故乡。
八十年代初,还是个小学生的我跟随父母移居深圳,当时住在深南大道边的铁皮房里。国贸大厦就在我眼前拔地而起,仰望一天建成一层楼的高度,我亲身见证了名闻遐迩的深圳速度,我亲眼目睹了荔枝公园人工湖从无到有。我在深圳期间的工作地点是深南大道标志性建筑电子大厦,我亲眼见证了华强北电子市场的蓬勃发展,以及一起就读于深圳中学、深圳大学的校友所开发的腾讯QQ软件取得的巨大成功。
我母亲是一名政府机关干部,父亲是机械厂厂长,他们这一代共产党员是名副其实的拓荒牛。改革开放初期他们和同龄人开拓深圳的拼搏史,我从小就耳闻目睹,深切体会深圳拓荒者孺子牛的特殊意义。作为伴随深圳发展的金融从业人员,我效仿父母那份对特区的拼搏热情,努力工作,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收获了很多荣誉,连续三年被评为“深圳青年岗位能手”;因热心社会公益事业,被授予“鹏城青年文明勋章”。最让我终生难忘的是有幸参与九七香港回归活动,作为青年代表亲手在深圳仙湖回归林植下树苗,这件事成了我青春时代最深刻的记忆。
跨入了二十一世纪,带着对深圳的恋恋不舍,我飘洋过海到新西兰求学深造。从此,我便成了异国他乡的深圳人。然而,永远无法割断的是与深圳的血脉相连。深圳的腾飞,总是让漂泊海外的深圳人引以为豪。多年后,我有了两个混血孩子,在我的教育下,他们顺理成章地把自己定义为新西兰深圳人。深圳发展一日千里,市容市貌日新月异,每一年回娘家我几乎都会迷路,但心里却又兴奋不已,深圳发展的速度实在太神奇、太让人惊叹!
2015年,我发现在新西兰众多的社团组织中没有深圳社团。在澳洲深圳社团的鼓励下,我依靠常年在深圳和新西兰社会活动的关系网络,借助深圳人开创的腾讯微信平台,创办了新西兰深圳联谊会。深圳人@NZ,这是深圳人在新西兰的家! 随后,在深圳侨办的鼓励支持下,新西兰深圳人成立了新西兰深圳社团总会,属会有新西兰深圳联谊会、新西兰深圳商会、新西兰深圳大学校友会、新西兰深圳妇女会等。从此,新西兰深圳社团总会成为了深圳和新西兰之间的友好平台。
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,同时从事中新留学教育文化交流,我把全部倾注点放在中华文化在新西兰的传播和双语教育的推广上。最让我振奋的是组织新西兰深圳华裔后代进行首次深圳寻根之旅。如果说我们的父母是“深一代”,那我就是“深二代”,我的孩子就是“深三代”。“深一代”,“深二代”,“深三代”在深圳欢聚一堂,那是多么得意义非凡!当我们漫步在全球闻名的深圳华强北电子中心,在“中国的硅谷”里,来自新西兰的深圳后代惊讶于祖籍地的先进科技成果,惊叹电子机器人等令他们眼花缭乱的高科技产品;在深圳人才公园里,孩子为深圳产无人机的空中表演阵阵欢呼;在深圳历史博物馆里,我和孩子们一起回顾深圳发展史,让他们了解小渔村变成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奇迹,以及深圳人特有的开拓精神。在仙湖回归林里,“深三代”抚摸了那棵20多年前由“深二代”亲手种下的小树苗长成的大树。从此,深圳也成为了海外“深三代”心里为之自豪,为之兴奋的符号,深圳拼搏的精神也在三代人之间得以传承。我的孩子能说一口流利中文,回到新西兰后,他们兴奋地到处与人分享:我爱深圳,深圳太牛了,我要回去深圳!
“勇敢开拓,务实创新” 是深圳经济特区的特有性格,在今年初的新冠疫情中,深圳性格里增添了一份温柔的“爱”。当深圳疫情严重之时,新西兰深圳人自发行动,及时为深圳捐献口罩,协助抗疫。后来新西兰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疫情,深圳市侨办、市侨联也同样为海外侨胞寄来口罩表达爱心。爱在深圳和新西兰之间流动,在灾难面前,血浓于水,真情流露。
成长于深圳,成熟于新西兰,我爱深圳,也爱新西兰。深圳是我的故乡之根,情系深圳,祝福深圳!祈愿爱继续在深圳和新西兰之间流动,祈愿深圳情怀和深圳精神继续在深圳几代人之间传承,祈愿深圳如其名“鹏城”,大鹏展翅,高飞四十年后,继续冲向更高更美更有爱的明天!
。
。。。
。
备注和负责声明
未经书面许可,保留所有权利,不得使用任何部分或完整的文章或照片。本号转载的文章都已注明出处,如对版权有任何疑问,请在第一时间发送邮件给本号, bbcc1223@126.com我们将在收到后第一时间进行删除。
若喜欢作品的可以点击“在看”,这样有机会分享给更多朋友。要是再点击“喜欢作品”,那将对我们鼓舞更大。
本号致力于好文推送,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,所发内容仅供学习、交流。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,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查实原作者,在这里对你们表示深深的敬意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麻烦请留言联系删除